微信公眾號的頁面改版細節已經被很多同學從交互體驗的角度無死角分析透了,對運營效果的影響也有不少從業者現身說法。交互同學已經總結了“怎么做的”,運營同學也回答了“這樣做的影響”。作為產品汪,除了關注看得見的交互設計還有用戶使用反饋,更加重要的是透過這些現象去探究其背后的產品邏輯。
為什么微信在此時要對公眾號做改版?
這次迭代功能沒有大的變動,調整的只是頁面信息的展示方法,但對業界帶來的影響不可謂小,張小龍也出來為這次迭代做了說明,可見這次迭代是通過了微信產品高層認可的,甚至idea就直接出自高層。所以雖然開發做的工作量很小,從產品層面說,這次更新不是一個小迭代,背后是微信產品團隊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縱觀微信的迭代歷程,新創階段通過“手機通訊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引爆用戶;用戶數量上來之后用朋友圈、公眾號、服務號內容相關的功能維持用戶活躍度;然后引入游戲、支付工具、廣告實現營收;前一個階段做的“全網搜索”、“小程序”,目標是連接一切。一直以來,微信的迭代思路都是非常清晰且針對性非常強的。 張小龍掌控下的微信不會無的放矢。
按照上面提到的迭代邏輯,微信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連接一切”的功能。現在小程序只是初步搭好框架,可以打磨細化的空間也不小。為什么停掉小程序相關功能突然掉轉方向連著兩個版本做公眾號的優化?而公眾號的功能定位是提高用戶活躍度,維系使用時長的。那原因似乎已經很清晰,就是要延長用戶使用時長。
答案正確!但這個正確答案還沒有答到點子上。任何產品做任何功能,終極目標都是延長使用時長。可以說任何時候做新增型、活躍型的需求都不會出錯。但公眾號上線之后幾年都沒有大改動。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在此時做。別忘了張小龍是位迭代節奏大師,他講究的是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為什么現在是公眾號改版的正確時間?
是現在微信的使用時長出現問題了嗎?事實上并沒有。從下圖可以發現,除了二月份過年期間人們探親訪友線下活動時間增長已經理發店的tony老師們回鄉下聯網不方便等原因導致下降之外,微信使用時長一直穩定(網絡原因不是單純的開玩笑。WiFi萬能鑰匙在一季度全國APP活躍榜排行第三,受困于昂貴的流量的用戶數量可能遠超乎你的想象)。所以,延長使用時長貌似也不是當前迫不及待的事。
事實上,微信作為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戰略支點,對內現在已經是承載著集團游戲/支付/廣告多條現金牛產品線的基礎平臺,對外是構建未來連接用戶日常生活everything戰略的入口產品。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現在的收入還是以后的想象空間,都基于一個前提:微信必須有充足的用戶使用時長。所以使用時長的確是騰訊考核微信的一個關鍵指標。
而現在微信的使用時長的確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壓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在2017年末,今日頭條的人均使用時長74分鐘,超過了微信的66分鐘;二、近一年來,以快手、抖音、西瓜視頻等新起的視頻APP的使用時長以每月超過40%的速度快速增長。
對比微信跟抖音的總使用時長數據,好像頭條/抖音等文字/視頻內容類產品快速增長的同時,使用微信的時長并沒有減少呀。認為這些內容APP沖擊微信是不是缺乏數據支撐?目前來看是這樣。有部分人說用戶使用手機的總時間是有限的,用在A產品的時間增長,就想當然地認為那么用在B產品的時間必定減少。數據告訴你,這種零和博弈的邏輯到目前為止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是馬化騰或者微信的產品經理,單就上面的兩份數據你會如何解讀呢?作為一個產品小蝦米,我能看到的有:
1、在用戶的心智里,微信/頭條/抖音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頭條是看新聞獲取資訊的,抖音是看短視頻娛樂的,而微信是社交的。使用場景涇渭分明,不會因為在抖音看了一小時短視頻,就不去刷朋友圈,不跟朋友聊語音;所以頭條/抖音不直接沖擊微信的使用時長。
2、微信的社交定位太清晰,現在用戶使用微信主要時間是在社交(包括朋友圈),獲取資訊的時間非常少,舊版公眾號的公眾號目前對整體使用時長貢獻非常少。我沒找到公眾號的直接使用時長數據,據媒體報道,改版前公眾號的粉絲閱讀率平均只有5%。公眾號自2012年8月推出后一直沒做大的改變,這個曾經轟動一時萬人空巷的明星小鮮肉已經成了老邁昏庸無人問津的耄耋老者。
3、頭條/抖音等內容APP的崛起驗證了市場對內容的強大需求,而得到/知乎等知識付費產品取得的耀眼業績也是有目共睹。內容創業這么大的風口,群雄紛起,公眾號卻默默掉隊了。公眾號推出時可是在內容市場獨占鰲頭,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如果你是馬化騰你能眼睜睜地看著一頭肥豬從面前飛過去嗎?我不能忍!張小龍,你快給我想辦法!
4、公眾號改版,微信補足內容短板,刻不容緩。
在視頻內容上,以抖音為代表,每月增長率都在40%以上,這個成長率太恐怖了。現在的用戶主要特征是城市+中青年群體;而隨著運營商流量費用下降和農村網絡的普及,流量這個壓制視頻行業的通道天花板不再存在,視頻作為使用成本最低的獲取信息方式必將迎來全人群的爆發。當不用擔心流量費用,視頻載體超過文字載體,不言自明。想想互聯網興起前,人們看電視的時間長還是看報紙的時間長?短視頻市場已經被引爆,未來的增長更是充滿想象空間。而現在,正是搶奪新興市場排位的時間窗口,過時不候。
再看文字內容,今日頭條的人均使用時長已經超過了微信。說明了什么?從需求本質來講,人們對自己的關注更強于對關系對別人的關注,內容作為個人內源性需求更強于社交的需求,表現出來的就是內容的粘性比社交還要強。無聊時你可以連續刷3小時頭條,你可以在微信上聊3小時天嗎?而頭條的活躍用戶才剛過億,誰知道以后他會發展成什么樣?如果現在微信的內容不發力,一旦文字內容領域形成出現一個寡頭,到時候悔之晚矣。
所以,微信做公眾號的改版不是基于“頭條或者抖音崛起,必然會搶占微信的使用時長”這樣簡單的邏輯,雖然不能說這種邏輯錯誤,但事實不是像這個邏輯表達的那樣:公眾號改版是面對使用時長被搶占而開展的保衛戰。而是面對移動端內容的市場機會,微信自己主動吹響的重入內容戰場的沖鋒號。所以,你會看到馬化騰重啟微視,限制抖音的微信分享,親自上場和張一鳴開撕。
而對微信來說,公眾號改版只是再次踏入內容戰場的第一步。那公眾號這次改版在產品上還存在什么問題?微信再做內容,在產品上還有什么挑戰,接下來需要怎么修改?如果想看產品小蝦米對微信產品規劃的胡言亂語,2天后請關注本系列文章第二篇。
為什么還有第二篇?因為從產品角度看公眾號改版,主要有3個部分:
1、跳出公眾號改版這一單個功能的藩籬,站在微信整體規劃和迭代節奏的角度,搞清楚為什么要在現在做改版,或者說微信改版公眾號背后到底是想做什么事;
2、公眾號改版后還存在的問題,包括公眾號本身定位、與小程序的沖突處理以及現在不成熟的信息流需要怎么優化功能才能做得更好(不是優化交互);
3、產品=功能+內容(信息)。公眾號只是調整了信息的展示方式就引起業界震動,影響了不少從業者的飯碗。以公眾號改版的契機,對內容的幾種組織展示方式做個小結。
還是那句話,好產品的廣度以寸計,而深度以里計。我肯定挖不到大神那么深,但如果有一個人看到我揮舞鋤頭的樣子,知道產品經理的主業不是畫畫原型然后吐槽一下交互設計師或者視覺設計師,也是功德一件。
這次迭代功能沒有大的變動,調整的只是頁面信息的展示方法,但對業界帶來的影響不可謂小,張小龍也出來為這次迭代做了說明,可見這次迭代是通過了微信產品高層認可的,甚至idea就直接出自高層。所以雖然開發做的工作量很小,從產品層面說,這次更新不是一個小迭代,背后是微信產品團隊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縱觀微信的迭代歷程,新創階段通過“手機通訊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引爆用戶;用戶數量上來之后用朋友圈、公眾號、服務號內容相關的功能維持用戶活躍度;然后引入游戲、支付工具、廣告實現營收;前一個階段做的“全網搜索”、“小程序”,目標是連接一切。一直以來,微信的迭代思路都是非常清晰且針對性非常強的。 張小龍掌控下的微信不會無的放矢。
按照上面提到的迭代邏輯,微信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連接一切”的功能。現在小程序只是初步搭好框架,可以打磨細化的空間也不小。為什么停掉小程序相關功能突然掉轉方向連著兩個版本做公眾號的優化?而公眾號的功能定位是提高用戶活躍度,維系使用時長的。那原因似乎已經很清晰,就是要延長用戶使用時長。
答案正確!但這個正確答案還沒有答到點子上。任何產品做任何功能,終極目標都是延長使用時長。可以說任何時候做新增型、活躍型的需求都不會出錯。但公眾號上線之后幾年都沒有大改動。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在此時做。別忘了張小龍是位迭代節奏大師,他講究的是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為什么現在是公眾號改版的正確時間?
是現在微信的使用時長出現問題了嗎?事實上并沒有。從下圖可以發現,除了二月份過年期間人們探親訪友線下活動時間增長已經理發店的tony老師們回鄉下聯網不方便等原因導致下降之外,微信使用時長一直穩定(網絡原因不是單純的開玩笑。WiFi萬能鑰匙在一季度全國APP活躍榜排行第三,受困于昂貴的流量的用戶數量可能遠超乎你的想象)。所以,延長使用時長貌似也不是當前迫不及待的事。
事實上,微信作為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戰略支點,對內現在已經是承載著集團游戲/支付/廣告多條現金牛產品線的基礎平臺,對外是構建未來連接用戶日常生活everything戰略的入口產品。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現在的收入還是以后的想象空間,都基于一個前提:微信必須有充足的用戶使用時長。所以使用時長的確是騰訊考核微信的一個關鍵指標。
而現在微信的使用時長的確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壓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在2017年末,今日頭條的人均使用時長74分鐘,超過了微信的66分鐘;二、近一年來,以快手、抖音、西瓜視頻等新起的視頻APP的使用時長以每月超過40%的速度快速增長。
對比微信跟抖音的總使用時長數據,好像頭條/抖音等文字/視頻內容類產品快速增長的同時,使用微信的時長并沒有減少呀。認為這些內容APP沖擊微信是不是缺乏數據支撐?目前來看是這樣。有部分人說用戶使用手機的總時間是有限的,用在A產品的時間增長,就想當然地認為那么用在B產品的時間必定減少。數據告訴你,這種零和博弈的邏輯到目前為止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是馬化騰或者微信的產品經理,單就上面的兩份數據你會如何解讀呢?作為一個產品小蝦米,我能看到的有:
1、在用戶的心智里,微信/頭條/抖音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頭條是看新聞獲取資訊的,抖音是看短視頻娛樂的,而微信是社交的。使用場景涇渭分明,不會因為在抖音看了一小時短視頻,就不去刷朋友圈,不跟朋友聊語音;所以頭條/抖音不直接沖擊微信的使用時長。
2、微信的社交定位太清晰,現在用戶使用微信主要時間是在社交(包括朋友圈),獲取資訊的時間非常少,舊版公眾號的公眾號目前對整體使用時長貢獻非常少。我沒找到公眾號的直接使用時長數據,據媒體報道,改版前公眾號的粉絲閱讀率平均只有5%。公眾號自2012年8月推出后一直沒做大的改變,這個曾經轟動一時萬人空巷的明星小鮮肉已經成了老邁昏庸無人問津的耄耋老者。
3、頭條/抖音等內容APP的崛起驗證了市場對內容的強大需求,而得到/知乎等知識付費產品取得的耀眼業績也是有目共睹。內容創業這么大的風口,群雄紛起,公眾號卻默默掉隊了。公眾號推出時可是在內容市場獨占鰲頭,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如果你是馬化騰你能眼睜睜地看著一頭肥豬從面前飛過去嗎?我不能忍!張小龍,你快給我想辦法!
4、公眾號改版,微信補足內容短板,刻不容緩。
在視頻內容上,以抖音為代表,每月增長率都在40%以上,這個成長率太恐怖了。現在的用戶主要特征是城市+中青年群體;而隨著運營商流量費用下降和農村網絡的普及,流量這個壓制視頻行業的通道天花板不再存在,視頻作為使用成本最低的獲取信息方式必將迎來全人群的爆發。當不用擔心流量費用,視頻載體超過文字載體,不言自明。想想互聯網興起前,人們看電視的時間長還是看報紙的時間長?短視頻市場已經被引爆,未來的增長更是充滿想象空間。而現在,正是搶奪新興市場排位的時間窗口,過時不候。
再看文字內容,今日頭條的人均使用時長已經超過了微信。說明了什么?從需求本質來講,人們對自己的關注更強于對關系對別人的關注,內容作為個人內源性需求更強于社交的需求,表現出來的就是內容的粘性比社交還要強。無聊時你可以連續刷3小時頭條,你可以在微信上聊3小時天嗎?而頭條的活躍用戶才剛過億,誰知道以后他會發展成什么樣?如果現在微信的內容不發力,一旦文字內容領域形成出現一個寡頭,到時候悔之晚矣。
所以,微信做公眾號的改版不是基于“頭條或者抖音崛起,必然會搶占微信的使用時長”這樣簡單的邏輯,雖然不能說這種邏輯錯誤,但事實不是像這個邏輯表達的那樣:公眾號改版是面對使用時長被搶占而開展的保衛戰。而是面對移動端內容的市場機會,微信自己主動吹響的重入內容戰場的沖鋒號。所以,你會看到馬化騰重啟微視,限制抖音的微信分享,親自上場和張一鳴開撕。
而對微信來說,公眾號改版只是再次踏入內容戰場的第一步。那公眾號這次改版在產品上還存在什么問題?微信再做內容,在產品上還有什么挑戰,接下來需要怎么修改?如果想看產品小蝦米對微信產品規劃的胡言亂語,2天后請關注本系列文章第二篇。
為什么還有第二篇?因為從產品角度看公眾號改版,主要有3個部分:
1、跳出公眾號改版這一單個功能的藩籬,站在微信整體規劃和迭代節奏的角度,搞清楚為什么要在現在做改版,或者說微信改版公眾號背后到底是想做什么事;
2、公眾號改版后還存在的問題,包括公眾號本身定位、與小程序的沖突處理以及現在不成熟的信息流需要怎么優化功能才能做得更好(不是優化交互);
3、產品=功能+內容(信息)。公眾號只是調整了信息的展示方式就引起業界震動,影響了不少從業者的飯碗。以公眾號改版的契機,對內容的幾種組織展示方式做個小結。
還是那句話,好產品的廣度以寸計,而深度以里計。我肯定挖不到大神那么深,但如果有一個人看到我揮舞鋤頭的樣子,知道產品經理的主業不是畫畫原型然后吐槽一下交互設計師或者視覺設計師,也是功德一件。
本文地址:http://m.123beaconmarketing.com//article/2020/0216/14702.html